TE Connectivity与赛迪顾问联合发布《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
2018/9/4 15:34:32
通信、汽车行业占创新能量高地 逾八成工程师看好中国创新未来
(2018年9月4日,上海)全球连接和传感领域领先企业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TE”)与赛迪顾问联合发布《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以下简称“2018报告[1]”)。通信/IT/其他电子设备(以下简称 “通信” )、汽车行业成为当下国内工程师眼中创新空间最大的领域;八成以上工程师看好中国的创新未来;近六成中国工程师怀有 “通过技术改变世界” 的创新情怀。
“2018报告”反映,81%的国内工程师认同中国创新实力较五年前有所提升。这一结果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中国创新实力提升的认可[2]不谋而合。“中国创新崛起的背后是日益提升的工程创新能力。”赛迪顾问资深分析师顾文彬指出,“今年,我们和TE共同关注中国工程师的创新,正是希望通过调研,了解工程师的创新驱动,探讨企业和社会如何更好地赋能,共同激发工程师的潜能,推动中国创新中坚力量的提升。”
TE Connectivity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来咏歌先生表示:“TE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我们深知工程师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核心力量。从2014年起,我们就持续关注工程师的创新议题。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工程师对中国创新环境的肯定,也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提供更多的洞察,以聚集社会各界之力,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活力和能量。”
今年调研引用“创新能量指数”,从工程师的视角洞察影响创新的因素与未来趋势;同时,就工程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如何深耕创新土壤及社会如何为创新提速加油展开探讨,并将当下中国工程师的见解呈现于报告中。
工程师的创新能量源自哪里?
近六成受访工程师认为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改变世界”。50后的工程师希望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比率最高,达到64%,最具工程师情怀;从行业看,医疗制药行业的工程师选择该项的比例高达57%,独占鳌头。此外,90后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工程师,更具创新热情,选择创新是“热情所在”的比例高于其他各年龄层的工程师。
通信与汽车行业,是工程师眼中的创新能量风口。83%的工程师认为,通信行业是创新空间最大的行业;53%的工程师选择了汽车行业。通信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快速的技术迭代、成熟的产业链、较短的验证周期等优越条件,而新能源车的迅猛发展也让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创新春天;相比之下,受访者普遍认为传统的采矿/冶金/建筑等行业创新空间较小。工程师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是影响未来创新的关键技术,而近年来频繁见诸于报端的区块链技术却并未得到工程师的青睐。
企业与社会如何赋能创新?
企业如何深耕创新土壤?“2018报告” 显示,资金支持不足、研究配套不完善是掣肘创新的主要因素。工程师希望企业在提供这些 “硬件支持” 的同时,搭建开放的创新交流机制与平台、建立多维度的创新绩效激励机制,并且保证工程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新,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报告结果还显示:70%的受访者希望企业提供宽容的试错机会。从趋势看,越年轻的工程师,对于试错机会的需求越旺盛。为了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热情,企业如何在提供较为宽松的容错机制的同时,满足经费控制和项目时效的要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社会如何为创新提速加油?逾八成工程师认为创新支持政策,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培养方面,对提升社会创新环境更为重要;近七成工程师希望创新能得到更实际的认可,如购房贷款减免息等。
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3]
“2018报告”从工程师对个人创新现状的满意度、所在企业提供的创新平台与氛围、中国社会创新环境的评价以及对中国创新未来是否看好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指数”的建立旨在反映创新生态系统中个人、企业以及社会三大主体的现状。“指数”的综合得分可以作为年度的参照点,以观察现在和未来中国社会创新实力的变化。根据评定,2018年指数综合得分为82分(满分为100分)。其中个人满意度指数为22,企业满意度指数为25,社会满意度指数为21,未来信心指数为14。
[1] 《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内容取自对全国1686位在职工程师开展的调研发现,参与调研的工程师所在行业覆盖通信、汽车、机械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医疗制药、能源化工等;企业包括国有、外资或合资、私营、集体等类型。
[2]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指数(GII)排行榜》中国在排行榜上,中国位列第17,首次跻身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前20个经济体之列。
[3] 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个人满意度指数+企业满意度指数+社会满意度指数+未来信心指数
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转发仅为更大范围传播。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邮箱:viviz@actintl.com.hk, 电话:0755-2598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