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 7:41:4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华为以1.88亿元竞得东莞松山湖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产业类型为智能汽车部件制造。另一头,小米也在加快汽车业务布局,启信宝数据显示,埃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海南极目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后者正是小米的关联公司。
苹果公司日前也传来造车的消息。有媒体透露,苹果将在2025年推出一款完全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并称半导体平台的突破是苹果此次造车计划的关键。
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汽车行业,刺激A股汽车芯片股集体走强。近一周,东财汽车芯片板块整体涨幅超5%,个股方面,扬杰科技、四维图新、新洁能等近一月累计涨幅超30%,全志科技、闻泰科技、博通集成等也纷纷大涨。
据报道,各大消费电子公司已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该市场的旺盛需求可见一斑。加之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更进一步带动汽车半导体需求大幅度增长,市场前景不言而喻。
手机巨头“下场”造车
苹果不仅在手机领域引领着风潮,在其他创新技术方面也有着风向标的作用。苹果造车的消息由来已久,也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的公开消息来看,早在2014年,苹果就启动了代号为“泰坦”的造车计划,打算推出一款能与特斯拉抗衡的新能源汽车。为此,苹果动用了庞大的资金将克莱斯勒、特斯拉、福特等多家公司的动力测试和混合动力系统工程师挖走,组建成了一支有1000位员工的团队。
然而,苹果的造车计划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延续,随着员工的离职,苹果不得不暂缓造车,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益爆发,苹果公司也按捺不住。近日有报道称,苹果决定不再推迟造车项目,并恢复汽车研发中心,开始处理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所涉及的文件。该报道称,苹果公司在其汽车项目上有了重大突破,并将研发重点转向全自动驾驶技术,目标是在2025年前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可知,苹果公司在汽车领域已有诸多技术储备。
截至最新,苹果公司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中,共有2800余件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其中,在专利状态的分布上,有效专利近60%,共1600余件。而在专利类型上,95%以上为发明专利,展现出了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从专利的整体趋势看,苹果公司在该领域内的技术专利申请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近几年的平均专利申请量约为227件/年。由于专利公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2020-2021年间的专利申请量未来可能还会有所增加。
进一步来看,苹果当前在汽车领域的专利布局主要专注于图形用户界面、传感器、处理器、显示屏幕、无线通信等技术领域。
而宣称“不造车”的华为,将自身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并已将智能汽车业务作为当前布局重点之一。
据天风证券数据,2020年华为智能汽车BU部门研发投入超5亿美元,2021年拟投入超10亿美元,用于智能汽车领域的产品及技术研发。
今年9月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王军介绍,目前华为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产品,包括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鸿蒙车机OS、AR-HUD、多合一动力总成等产品。
小米“造车”的版图也在持续扩大。除了斥资100亿成立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外,近年来,小米还不断集中投资、收购产业链公司,“自研”、“收购”多管齐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公开的小米系智能汽车领域投资超过40起,其中包括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如珠海冠宇、赣锋锂业、蜂巢能源、中航锂电;超过20家智能驾驶相关企业,包括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几何伙伴,自动驾驶相关方案纵目科技和爱泊车等,以及半导体制造商如比亚迪半导体、易兆微电子等。
不难发现,造车门槛正在降低,科技公司相继开启跨界合作。市场普遍认为,手机巨头软硬件积累扎实,对汽车电子而言是“降维打击”,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汽车软硬件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汽车芯片鏖战开启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日前在广州车展开幕式上表示,汽车电动化带来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产业供应链体系发生重构。在半导体领域,电动车对半导体的需求相较传统车对半导体的需求增加5-10倍。但是因为“缺芯”,全球大约700万电动车没有生产。电动车是上半场,智能车是下半场,智能车对半导体的需求更大。
根据Gartner预测的数据,2024年单辆汽车中的半导体价值有望超过1000美元,中国2025年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600万-700万辆,经测算中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到62.8亿-73.2亿美元。汽车半导体包含功率、控制芯片、传感器等。
MCU(微控制单元)类最常见,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都会使用,比如动力总成、ESP(车身控制)、信息娱乐、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发动机控制单元(ECU)、雨刷、车窗、电动座椅、空调等控制单元。
据相关研究,在传统燃油车中,MCU价值占比最高,达到23%;其次为功率半导体,达到21%;传感器排名第三,占比为13%。
而在纯电动汽车中,因为动力系统由内燃机过渡为电驱动系统,传统机械结构的动力系统被电动机和电控系统取代,其中电控系统需要大量的逆变器,对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产生了大量需求,所以推动了功率半导体在纯电动车的价值占比大幅提升至55%,MCU和传感器价值占比分别为11%和7%。
先来看控制芯片,MCU可以分为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和军工级四个大类,技术难度与要求依次增加。与消费级MCU比较,车规级MCU对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与工作温度范围等都要求更高。
正因为车规级芯片的技术难度更高,在缺芯潮中,汽车行业才会成为重灾区。而国内车规级MCU厂商少之又少,又加剧了国内汽车芯片的稀缺。
中国MCU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为瑞萨,达17%。其中,MCU厂商主要是外资企业,如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恩智浦、英飞凌等,国内厂商占比较少,以兆易创新、士兰微为代表。
IGBT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光伏、工控等领域。在电动车领域,应用在电控、空调与热管理、充电系统三大主要场景。与车规级MCU产品类似,我国IGBT市场长期被英飞凌等欧日厂商主导,2020年时自给率不足20%。
根据产业调研,本土厂商IGBT厂商中具备已通过车厂认证并实现大规模出货的包括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时代电气、士兰微等。此外新洁能、扬杰科技、闻泰科技等厂商也正积极布局。
在汽车传感器方面,自动驾驶的加速渗透是推动其需求增长的关键。当前主流传感器主要包括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以及超声波雷达。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摄像头镜头企业舜宇光学科技、联创电子,CMOS传感器企业韦尔股份等。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从上述三大类汽车芯片在新能源汽车中的需求以及国产化率水平看,IGBT和MCU的市场空间或更被看好。(作者:张赛男,夏馨)
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转发仅为更大范围传播。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邮箱:viviz@actintl.com.hk, 电话:0755-25988573